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教育研究 >> 学术动态  

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述


作者:楚江亭 郭德红   2018年05月09日


                          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述   (2018年第3期)

                                          楚江亭 郭德红

  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系统转型升级,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于2017年8月20—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以“聚焦核心素养,全力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一批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优秀成果。

  主题论坛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评价诊断暨首届京师‘学科教育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该项目通过在北京、深圳等地76所中小学113 504名学生和 1 094名教师进行学科能力表现水平现状检测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不仅开发了系统的测评工具、建立了系列教学改进案例库,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能力构成及表现的理论模型,而且也建立了互联网 + 评学教一体化“智慧学伴”测试和资源平台,形成了多学科、跨地区、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做了《世界未来教育发展与学科教育创新》的报告。他指出,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学科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更需要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不断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做了《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创新》的报告。他指出,世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他建议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研究,统筹各学段的课程结构,以及课标、教材、教学等环节,同时,应加快学科能力模型研究,因为,学科能力模型既是统领和规范不同学科及不同学段学生成就水平的科学依据,也是落实宏观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核心与关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在《国内外学业质量评价改革与学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时,应具备的各种基本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达到水平的具体界定和描述,其是现代意义上课程标准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其研制既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关系,明确标准的改进作用而非选拔功能,又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操作性,并通过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促进学业质量标准的完善。可以预见,学业质量标准实施后,将会带动课程、教学和评价发生相应转变,真正推动教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达到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合上述报告,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讨论。有研究者建议,学习进阶的定位及建立过程与学业质量标准相似,因此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学习进阶的建立过程;也有研究者提出,世界各国学业质量标准编排的方式主要分三类,即跨年级的连续性尺度模式、分年级的成就图模式和能力水平的案例例证模式,建议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确定我国学业质量标准的编排模式。有与会者建议:少年宫活动的开展也应成为教师艺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的手段之一,应加大少年宫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可采用学分制、走班制等等。还有与会者指出,应加大力度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由于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教育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的是理论研究和科研课题。虽然一些教育科研人员也关注实践、走进中小学,但其主要目的是做课题、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缺乏将研究成果加以提炼形成产品或大规模推广的动力与需求。同时,需要建立新的机制,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应通过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关注教育内涵发展的产品研发,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作者楚江亭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德红系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