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教育研究 >> 学术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综述


作者: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2018年09月25日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8年第7期)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委员会代表大会2018年4月26—29日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一、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

  探索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和寻求提升治理能力路径,是教育界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回应新挑战与新问题的积极举措。有学者回顾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果,分析讨论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继续纵深推进基础教育专项治理工作以保障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有现代化精神,需从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层面把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应在追求有序高效公平的原则下,以厉行法治为基础,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必然选择。有学者强调,教育行政管理工作需继续完善教育立法,依法保障各项权利、依法化解权利冲突。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虽已形成,但需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学位条例》等的修订及《学前教育法》、《学校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通过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普法工作等举措强化法治思维、创建良好环境以保障依法治教的贯彻与落实,需设置学校法律风险管理机构、制定与实施法律风险防控对策、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法律风险管理程序。

  二、面向未来学校创新与课程治理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发展需凸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及制度创新。有学者认为,国民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唤醒、激发和培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源泉,而文化是孕育和滋养国民创新精神的气候与土壤,教育是培育国民创新精神的摇篮。有学者从新时代师范教育体系建设路径层面探讨学校创新,提出可从政府保障、健全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专业建设与基础教育实践融合等路径实现师范教育专业化。聚焦学校组织变革中教师团队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团队,有学者建议,“应付型”教师团队可通过对比提升实现薄弱教师“再现重建”,“适应型”教师团队可通过反思改进实现潜力教师“修改重建”,“研究型”教师团队可通过集体创设学习环境实现骨干教师“创新重建”。

  文化自信是课程治理的基础。学校文化与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重要性,通过教师文化推动课程的有效落地,体现面向未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生式整体建构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为课程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推进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实现学校创新发展。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氛围、生活方式、教育机制、价值观念,每所学校应有根植于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体现“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有自己样”的新样态视角下的学校文化特征。有学者以大量鲜活富有启发意义的案例为抓手,就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如何制定专项规划与方案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三、实践课程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质量关系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结合效果,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实践课程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达到提升认识、培养担当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创意实现能力的目标。与会者介绍了各校实践案例,如基于学校健康文化特色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科技编程融合STEM课程体系的探索等。有代表提出,基于学生需求深度开发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以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亦有学校提出,研学旅行要体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价值理念,以考察探究为指导践行“研行一致”的目标。

  自我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具备全体性、必要性、可塑性、发展连续性等特点,国际核心素养既重视传统的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素养,又高度重视与强调沟通与交流、团队与合作、创新与创造、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现代素养,以成功生活、终身学习、个人发展为价值取向。针对促进自我发展,有学者认为,可通过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压力管理等策略实现。人工智能引领教育教学不断创新。有学者提出,应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创造力与想象力,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治、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系博士生,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