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教育研究 >> 学术动态  

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中的哲学问题——全国教育哲学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综述


作者:徐冰鸥   2018年10月22日


                          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中的哲学问题

                           ——全国教育哲学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综述     (2018年第9期)

                                         徐冰鸥

  2018年9月22—23日,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大学召开。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中的哲学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

  一、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审思

  教育质量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得出的判断,教育质量评价正是建立在“质量”定义基础之上,且以各主体的教育观、教育质量观为前提。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价应引领人们关注教育的内在品质,应是对教育自身的评价,并由此提出一种弱功利的教育评价哲学。基于不同价值论的视角,有的学者提出,对学生和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树立“进步即质量”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理想,以补充和完善 “结果质量观”。这样才能完整揭示教育质量的本质,才能给出提升教育质量的完整策略。也有学者指出,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是一种“成人”的过程,学校教育质量观的重构必须从“成材”向“成人”转变。

  二、基础教育评价中的哲学问题

  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对基础教育评价的合理性、可能性、范围尺度及具体教育评价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等的反思与批判,成为本次年会的又一亮点。

  有学者指出,现在教育评价所面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失度。主要表现为:考试过度;评价重结果、重选拔、重单一、重知识,轻过程、轻激励、轻多元、轻能力和价值。教育评价的失度产生了许多负影响,应通过研究促使教育评价回归适度。从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三大范畴有所作为。

  此外,学者们还基于诠释学、田野考察与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有学者指出,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由此,教学评价就需持成就取向,其评价标准应从“标准答案”转变为“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也有学者指出,理解是教育评价展开的基础,基于理解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应由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在评价主体上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在评价过程中由对话缺失走向平等对话。

  三、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哲学问题

  在本次会议上,学者们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背景,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议题。

  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评价不能只重方法与手段,忽略了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的思考。而对于目的的思考,或是对手段与目的间一致性的考虑,却应是教育哲学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任务。也有学者从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谈起,论述自己对于高等教育课程发展之看法,指出认知过程比学习内容更重要,大学课程即是生命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与“陌生”相处的能力、与外在环境的互动。

  本次年会主题丰富多样、研究方法多元,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教育评价与质量改进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一方面使教育评价问题得到了教育哲学的充分讨论,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哲学在教育评价领域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